金阁寺的毁灭与三岛由纪夫之死

十方迦南 · 2017-07-02 19:15:59

“美人就应该夭折。客观地感到美的,只限于年轻之时。因此,如果人没有等待老丑和自然死亡的思想准备,就应该尽量早死。”
—— 三岛由纪夫《殉情论》


“肉体的本质就是死亡,肉体被置于时间之中,无非是以使用它来证明衰老与毁灭。”
——《天人五衰》

我看过三岛的一些作品,虽然不多,但也因为《金阁寺》而特地去京都参观了金阁寺,了解了金阁寺它被烧毁的历史。作为北山文化的唯一建筑遗址, 21岁的见习僧人林养贤的一把火无疑是成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因为不论是林养贤还是金阁寺,都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但是这惋惜之外,有另一样东西让我更加感兴趣,就是林养贤或者其他各种纵火者的纵火心理。

金阁寺2.jpg

金阁寺

这座舍利殿是于1955年按照原样重建的。外壁的金箔是1987年重贴的。

犯案当时,林养贤就有初期的精神分裂症状,对住持和周围的人抱持着被害妄想。而对于金阁寺,则有爱和憎恨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同时存在。如果放在正常人身上,爱和恨本身会成为一体,都是感情的表达方式,有多少爱就会有多少恨产生。

但是林养贤有点不同,因为他是一个初期的精神分裂患者,他为什么纵火?为了弄清楚这个,我总结了一般出现的纵火犯的几种类型,

1.有目的性的纵火:因为怨恨或者经济类别的诉求,比如骗保或者毁灭犯罪痕迹等原因的纵火,目的明确。
2.意识模糊状态下的纵火:无目的的纵火行为,比如酒醉状态,药物过量状态,精神疾病,还有其他意识模糊状态下的行为。
3.纵火狂:主要是通过纵火来获得类似性兴奋和愉悦的情绪,这种罪犯一般实施纵火行为是在隐蔽的情况下,以追求紧张密闭环境中带来的心理快感。

这样简单的分类其实并不能很好地解释林养贤纵火的深层原因,所以我继续看了一些文献,发现了两个比较有意思的论点。

首先,日本学者有一种观点,说纵火是“弱者的犯罪”。这些所谓的弱者,通常无法排解日常生活中不断累积的情感纠葛,怨恨,愤怒和不满,也无法直接向对方发怒,于是在补偿心理的作用下,也就是为了发泄心中的郁闷,作出出气筒是的纵火行为,对于这部分弱者来说,纵火可以给他们带来极大的解放感。(PHP研究所:《犯罪心理学》,2013,台湾,晨星出版社)

其次,病。纵火狂从精神病学角度来说,属于一种冲动控制障碍。这部分人对于纵火前后的相关事件都有极大的兴奋点和兴趣,比如准备,点火,看着物体燃烧,人们的尖叫和惊恐,慌乱,都可以造成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快感。这种快感甚至会给他们带来性高潮一般的感觉,这是由环境反向压力带来的刺激感和紧张感造成的,就好像隐秘环境中的性行为过程一样。

林养贤是有病的,精神分裂,但是他放火烧了金阁寺的原因,看起来更像是两种的综合,有纠葛也有冲动。他的纵火看上去更像是一种悲剧,把金阁寺拟人化之后因无法得到而将其毁灭。

那三岛由纪夫呢?三岛由纪夫自杀的心理到底是什么?是否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无法得到的毁灭呢?

作家三岛3.jpg

作家三岛

三岛由纪夫的自杀是以最传统的切腹方式进行的。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应征入伍,但因军医检查有误,当天就被遣送回乡,于是个性极强的祖母就将复兴家道的希望放在长孙三岛由纪夫身上。这一段经历,包含了传统精神的强迫性植入,以及对现实中带目的行为受阻的失望。三岛由纪夫对于日本核心精神的崇拜是非常明显的,在那个时候,入伍为国征战,可想而知对他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但仅仅因为误诊就被遣返,这对于当时的三岛来说,何尝不是一种耻辱。这种耻辱让他深深地对自己的身体失望,并且嫉妒那些可以去前线的人。而祖母不这么认为,祖母眼里这才是对于家族复兴来说最好的机会。所以在三岛由纪夫身上存在着两种意识,一种是对自我的失望和谴责,另一种是即使在这样的自我上,也要复兴家族的舍我其谁的责任压力。这样的矛盾常年累月地给予他压力,所以选择切腹自杀,是对传统精神和家族的一种极大尊重,也是对自己失望和谴责的一种解脱和释放。

 年轻的三岛 4.jpg

年轻的三岛

三岛由纪夫的自杀是以对形体与意识追求的极致为基础的。三岛在上中学之前一直是与执掌家族大权的祖母同住,因为祖母过分的保护与管教,构成他贫弱的体质与孤独、甚至有点女性化的人格特质。资料记载他自小患有“自我中毒症”,但是这种病的症状究竟是什么却难以考证。然而他对于自己肉体的不满,使他在三十岁的时候开始不断的追求形体的美,当然,意识上的追求早就已经开始了,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发现这种追求并不能让他变成永恒,他要达到的是那种灭失肉体的美。他也不允许自己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衰老,所以,他选择这样的一种形式去践行自己美的观点,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和升华。

发动演说的三岛 5.jpg

发动演说的三岛

三岛由纪夫的自杀是在煽动自卫队武装政变未果之后。他的自杀里面,确实包含了劝谏,他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来唤醒战败之后自卫队被压抑的民族情结,还原战时的日本精神。至少在三岛的认知当中,当时的民族情结是被外国人压抑着的,而这样的结果,在他看来极其耻辱而不可理解。其实自杀这样的形式,从一开始就已经计划好了,但是自卫队无一人响应他号召的结果,却从根本上刺激了他,致使他以最显著,最传统的方式自尽。他希望以切腹的方式死去,可以让当时被压抑的传统精神得到释放,这就好像电影《魔兽》里面杜隆坦用自己的死来激发兽人对抗古尔丹一样。这样的方式,虽不能随他所愿当下激起千层浪,但却使得很多人直到现在都仍在每年的忌日拥护他,以及他崇拜的精神。

三岛由纪夫 忧国 剧照 6.jpg

三岛导演的电影《忧国》剧照,电影似乎暗示着他最后的结局

三岛由纪夫的自杀包含着对他杀的有心无力。自杀在犯罪心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行为,为什么?因为自杀同样是对生命权的剥夺,即使目标是自己。另一个更加学术层面的观点认为,通常自杀者都会伴有他杀的意愿,因为他杀的不能,所以将这种没有办法消除的通过杀人达到目的的意愿转向自己。在三岛由纪夫身上,有的是报国和弘扬日本传统精神的勇气和热血,当然还有现实的无奈(自身和外界情况),所以这种他杀的欲望应该是面向他眼中的外部敌人的。因为他杀这个行为的不能,导致了目标的转向,多年来的他杀不能在三岛由纪夫的心里产生了根深蒂固的情绪压抑,当他以为重塑肉体之后可以达成这样的欲望,发现现实已经不允许了。所以在这样长期的内部和外部现实刺激下,发生了杀戮目标的转换。

事情总是有点相似,三岛的自杀和林养贤的纵火,都与过高的自我期望有关。当然更多的原因,是吞噬这种期望的绝望——因为自己清楚意识到这些期望已经无法达成,所以都选择了毁灭。

同样是毁灭,同样是无法得到的毁灭。


十方迦南:犯罪学与人类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在读博士。

特邀编辑:乌豆

责任编辑:叶提/颖川

回到首页 再看一篇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