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笔生花:有些错误我们无法挽回

淞可 · 2017-06-23 16:50:16

“妙笔生花”这显然是一个过于美丽的名字,相比英文“The words”可能要来的更简单直接、意味深长,还有人将“The words”译为“千言万语”。我想这些都要比“妙笔生花”更适合电影中剧情所展现出的困境与抉择。《妙笔生花》是《创:战纪》两位编剧布莱恩·克鲁格曼和李·斯特恩斯奥的导演处女作,从电影的结构和对文字的思考与挚爱上都可以看出导演在“编而优则导”后的侧重。

07.jpg

电影首映于2012年的圣丹斯电影节,影片讲述了一个不得志的平凡青年作家在一次偶然中得到一本旧书稿,并占为己有。此书出版后令年轻人名利双收,而命运的另一边是一个落魄的巴黎老人(此书真正的作者)找到年轻人罗里讲述了他的故事。影片简单来说就是在对“The words”这本小说的影像呈现,并分为“戏中戏中戏”三层的叙事结构,这样的“戏中戏”结构在电影叙事上其实还是少见的,但也有投机取巧、结构重复的弊端,铺满全片的故事反而不能带给观众更多关于文本自身的思考。但看过全片后还是会切身地感受到这种“优质电影”的文学性与视听呈现的完美结合,甚至把我带到那个古老问题的思考,电影的文学性到底与电影本身相悖吗?好的剧本怎么才能不喧宾夺主?什么样的故事更适合小说,什么样的更适合电影?而《妙笔生花》正是这样一本视听“小说”。

11.jpg

看《妙笔生花》可以感受到导演对文字的感情,演员们演绎的角色也与文字有着不解的情缘,甚至这与他们一生的命运相连,从电影中我们会爱上写作,爱上小说。导演用三段戏的嵌套结构,为我们一点点展开小说故事的全貌。戏1:是影片开场,一个德高望重的中年作家克雷准备读他的新作“The Words”。这也是接下来两段戏的大前提,戏2,戏3正是戏1的内容。戏2:是年轻作家罗里的故事,罗里和他的女朋友朵拉是一对充满梦想年轻人,罗里每天寻找着灵感,渴望成为海明威一样的作家,但却接受着出版社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在一次巴黎的旅行中朵拉为他买的古董包里藏着一本老旧的文稿,他偶然中发现并爱上这些文字,贪婪的欲望使他将这些文字占为己有。也正是这些文字让他走向事业的巅峰。戏3:是巴黎老人(原作者)的故事,讲述了他年轻的坎坷遭遇,以及丢失的那些文字对他的重要性。电影中的这三层结构在旁白的声音变化中进行转化,而这三层结构及三个作家身份又让我联想到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02.jpg

影片中的三个结构涉及到三个作家身份,如果按照“本我”、“自我”、“超我” 的顺序来排列则依次是戏2中的年轻作家罗里,戏3中的巴黎老人以及戏1中的功成名就的作家克雷。因为整个影片的主人公是罗里·詹森所以我会把他默认为“本我”的形象 。在弗洛伊德的意识与潜意识的论述中,“本我” 是指人在潜意识下的思想,是人最原始的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罗里正是这样一个青年,他的行为举止正契合着“欲望”的本我。刚刚在城市扎根的年轻人渴望用自己的努力和对文学的热爱来得到一番成就,然而理想和现实总是相违背的。当罗里和女朋友朵拉去巴黎散心时,有一个细节拖出了罗里心中真正的欲望。他抱怨着女友逛古董店,自己却在海明威的生平牌前凝视良久。他注视着牌子上关于海明威的简介,无疑这是罗里心中欲望的指向,他想成为像海明威一样影响美国的作家。也正是在本我欲望的驱使下使他开始怀疑自己所生活的状态,使他将不知名的小说稿重新输入到电脑上并命为自己的名字。他深深知道这些文字的重量,但成名的欲望驱使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他也明白自己离这些文字要很远。

03.jpg

让罗里进入到“自我”阶段的是戏3中巴黎老人的人物形象。在戏1的开场这个巴黎老人就进入到人们的视线,他在酒店门口落魄的场景甚至让我想到茂瑙《最后的一笑》里那个卑贱的老人,巴黎老人以一个无欲无求,落魄但充满睿智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他的出现打破了年轻人罗里的幻想。弗洛伊德所讲的“自我”是调节“本我”与“超我”的“自我”,是指个人有意识的部分。老人在公园与罗里展开长谈,这次长谈是让罗里从潜意识的幻境中醒来的关键,罗里还沉醉在他的名利中,好像自己真正成为了一个天才作家。老人的故事让他明白文字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并看到了自己违背道德的一面。罗里开始坐立不安,他开始反思自我,他向一直支持他的女友朵拉坦白,并想试图去挽回这一切。正如出版社的老板所说,其实业界里像罗里这样的人并不少见,是老人的出现唤醒罗里对文字和内心的反思。朵拉激励罗里“世界上并不是只有他一个人犯错。”而老人告诉罗里“承担这份荣誉同时就要承担这份痛苦。有些错误我们是无法挽回的。”罗里在“本我”和“超我”间不断拉扯进行选择。

01.jpg

电影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片段,是在朵拉无意间读完罗里抄完的小说稿的神情,也是这个眼神让罗里怀疑这个小说就是自己写的。朵拉说她在这本小说稿中看见了罗里对自己的突破,看到了他敢于直面自己,并感动到热泪盈眶。我想朵拉所说的这种感觉就像“超我”一样,是一种最高的境界体会。显然电影中戏1里那个功成名就,在人生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的克雷就是“超我”的形象代言。他对自己的过错有了新的选择,在道德约束下完善了自我,并敢于直面自己。在戏1也就是影片的末尾,克雷和他的女粉丝有一段很有趣的对白,这场戏我们可以看到克雷就是戏2中的主角罗里。当女粉丝说出自己的意见认为罗里“烂透了”的时候,克雷放下酒杯开始鼓掌,并告诉她要在小说和现实中做出选择,那么哪部分是小说哪部分又是现实呢?这二者的关系是暧昧的,老人把现实变成了小说自己却没能选择文学之路,罗里分清了现实和小说自己却又不好过,克雷选择时而分清时而模糊二者的关系才变得能继续麻木自己。但是当他浮想起朵拉的时候,现实又回到了他身边。

05.jpg

命运有时就像一个玩笑,一切都好像被安排好,有些人即便尽了一百分的努力也得不到他应有的一部分,有些人不怎么费力就得到了功成名就。但这又有什么呢,幸福和痛苦是并存的,我们永远不要试图去遮蔽自己所犯下的过错,选择或许才是最重要的。忘不掉巴黎老人对罗里所说的那些话“这些文字关乎我的人生,我的妻子,我的孩子,这些文字背后承载着快乐与泪水,你拿走了这些文字就要承担相应的痛苦,你已经无法让一切恢复正常了。”是的,有时候我们就是蠢到想让一切过错都像没发生过一样,但时间过去就不会回来,有些错误我们是永远无法挽回的。


淞可,电影研究僧,偏爱东南亚电影。

责任编辑:熊森林(bear@enclavelit.com)

回到首页 再看一篇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