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鸟与新哥特风杰作,印度尼西亚教堂背后的故事

飞地 · 2018-06-22 20:00:00

在印度尼西亚中爪哇省的雨林深处,一座被称作Bukit Rhema的鸟形建筑高出树冠。该建筑由Daniel Alamsjah于1992年建造,他宣称其作品之灵感源于一次神启。从工艺上来看,这座建筑并非一座教堂,而是“为各民族造的祈祷屋。”

1.jpg

小鸡教堂

对所有人——包括在个人2016年的纪录片《走进火山》中呈现这座鸟形教堂的Werner Herzog——而言,该建筑被简单称作Gereja Ayam,或“小鸡教堂”。

它体现了印度尼西亚教会建筑的多元。这些建筑既受传统的印度尼西亚之设计的影响,又受诸如装饰艺术和新古典主义之类的西方文化运动的影响,它们不仅述说了印度尼西亚与基督教之关系,也告知人们该地区作为殖民国的古老命运。

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大概2.06亿人中有就有82%以上的人信奉伊斯兰教。只有10%的人信奉基督教。

2.jpg

小鸡教堂

3.jpg

小鸡教堂

如大多数印度尼西亚早期的基督教建筑一样,雅加达的Sion教堂是由荷兰殖民者打造的,于十七世纪晚期为皈依了新教的葡萄牙奴隶而建。现在,它是印度尼西亚首都幸存的历史最为有悠久的教堂。

这座矩形教堂的大厅建立在一万根原木之上。其最具特色的是巴洛克风格的木质屋顶,使人想到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那个。

108.jpg

Sion教堂

“其屋顶质朴——毕竟那时的人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造个奢华的。”专攻建筑史的印度尼西亚大学讲师Mohammad Nanda Widyarta说道。

“在...十九世纪的耕作系统策略(荷兰人强迫当地的农民生产用作出口的农作物)实施后,荷属东印度群岛变得脆弱。他们当时心中所想的是一个更加资本主义的殖民地,为此印度尼西亚,尤其是雅加达,在那时变得非常现代。投资者开始涌入。建筑的风格成为了当时的一道风景。”

荷兰的新教于印度尼西亚蔓延开来,其在传教士团体的帮助下扩展至上千座岛屿。虽然基督教无法挑战早在十四世纪就已在该地区站稳脚跟的伊斯兰教,但殖民者已在这个国家的建筑中——不仅是教堂本身——留下痕迹。

“从医院到大学,有的建筑风格...带有诸如新古典和折衷主义之类的欧洲设计元素,”Widyarta说道。

101.jpg

以马内利教堂

102.jpg

以马内利教堂

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在雅加达的以马内利教堂(Immanuel Church)中尤为明显。荷兰国王威廉一世曾希望它能将新教的各个分支团结起来。1839年竣工的它因荷兰名Willemskerk而为人所知,其设计以高挑的托斯卡纳风格的柱子和三角墙为特色,易让人想到古希腊建筑。一个巨大的圆顶于建筑的中央升起,其顶部的灯笼式天窗刻有莲花图案。

如果雅加达的小鸡教堂是印度尼西亚基督徒的归宿,那么以马内利教堂则是荷兰精英分子的聚集地。对比两座建筑的架构便可充分地理解这种二分说法,后者的富丽堂皇与前者的端庄质朴形成鲜明的对比。

以马内利教堂由J.H.Horst设计。具印度尼西亚的建筑档案中心的执行馆长Nadia Purwestri介绍,Horst并没有建筑学的背景。在那时,正式受训的建筑师少之又少,大多数雅加达建筑都是由荷兰军队的工程部设计的。

Horst的灵感来源于希腊风的庙宇以及当时流行的其它的欧洲设计。然而,他做了大量调整,以使该建筑适合于印度尼西亚的热带气候。具有典型亚洲建筑特征的屋檐,被用以引导雨水从屋顶流下并增加地面的阴影面积。

104.jpg

St. Mary of the Assumption Cathedral

105.jpg

St. Mary of the Assumption Cathedral

到了十九世纪末,融合本土与西方设计的想法出现,并催生出一个名为“新印度风格(New Indies Style)”的独特的建筑运动。这一风格以那些被调整以适应印度尼西亚气候的欧洲设计为特点。无论是本土的还是国外的,受训于欧洲的建筑师开始把一些新的理念带到亚洲,这一职业得到繁荣发展。“大多数设计师把其于欧洲的所见之物带到这儿。”Purwestri说道。

虽然这种中西方融合于雅加达体现得最为明显,但其它的国家也显露出了这种融合的迹象。例如,在爪哇东部的Pohsarang教堂中,荷兰建筑师Henri Maclaine Pont在使用西方的建构方式之时避开了通常意义上的新哥特式隐喻——如高耸的尖顶和雅加达大教堂尖锐的特点——以支撑爪哇的理念。这座建造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教堂借鉴了当地房屋之传统。在Pont看来,这些房屋都具有现代建筑的外观——诸如帐篷似的延伸结构以及对石料的大量运用。

106.jpg

GPIB Pniel

107.jpg

GPIB Immanuel Probolinggo

印度尼西亚教堂之间的差异表明这个国家已成为一个文化熔炉。Purwestri表示,虽然荷兰没有殖民群岛,但是群岛上的建筑也有类似的变化。

“我认为它们看起来也一样多元,”她说。“在十六世纪或十七世纪,当外来的民族因贸易而来到印度尼西亚的时候,他们也传播了基督教教义。由于基督教在当时还相当的新,为此他们没有一个适用于建造其教堂的模型。于是,他们建造了与其家乡类似的房子。”

“如果我们没有被殖民,欧洲的影响仍旧在这,因为这里有大量来自欧洲的神父和修女。”

对于Widyarta而言,建筑无法脱离其殖民的背景。

“如果我们没有被殖民,那么我们可能不会有Immanuel教堂或小鸡教堂或Pohsarang教堂,”他说。“印度尼西亚就不会不是今天这样子。”

109.jpg

Immanuel church

110.jpg

Kayutangan Church

4.jpg

小鸡教堂

5.jpg

小鸡教堂

6.jpg

小鸡教堂

7.jpg

小鸡教堂

8.jpg

小鸡教堂

9.jpg

小鸡教堂

10.jpg

小鸡教堂

11.jpg

小鸡教堂

12.jpg

小鸡教堂

13.jpg

小鸡教堂

14.jpg

小鸡教堂

编辑 Diane

回到首页 再看一篇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