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地荐展 | 逆光、一次别离、画地为牢

飞地 · 2017-12-01 14:30:00

按:这是飞地新开设的栏目,致力于向读者推荐全国各地正在举办的优秀展览。北京因11·18火灾而掀起了一股整治浪潮,工作室位于整治区的艺术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牵连,杨画廊的展览“一次别离”从字面来看渗透着一种感伤。十一月初的ART021和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带动当地的画廊与美术馆齐齐推出重要的展览,此时于OCAT上海馆和昊美术馆进行的展览都是国外艺术家首次来华举办的大型个展。那么在珠三角洲地区,虽然画廊的分布较为分散且数量上无法与北京上海相抗衡,但所呈现的展览却十分特别且用心,如广州画廊带来了曾为金山软件反病毒工程师的文俊杰的展览,何香凝美术馆则呈现了科技时代下的艺术之貌。

广州

微信图片_20171128093409.jpg

浏览记录
艺术家:温俊杰
展期:2017年10月29日到2017年12月3日
地点:广州画廊 友和空间(广州市海珠区友和路汇美街1号)

艺术家文俊杰的个人履历与众不同:2004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计算机系的他曾是金山软件前反病毒工程师。为此,于反病毒工作时养成的观察与分析视角以及因此获得的病毒行为的方法为他所用。温俊杰通过研究数字的行为痕迹,探索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行为形态的多样化,并测试不同行为方法之间的表现差异。

深圳

2017102810071023a.jpg

时间的狂喜:重塑认知的媒介
艺术家:aaajiao 、陈轴、方迪、郭城、林科、刘佳玉、刘野夫、郝经芳&王令杰、张文心、郑源、周岩
展期:2017年10月28日至2018年3月31日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中国深圳南山区华侨城)

展览中的作品之材料多是如今渗入我们生活之中的媒介——影像与数字技术。当然,策展人无意让观者将观展的重心放在这种新媒介所带来的体验上的新鲜感,而试图打破观者对艺术的固有认知,使其从传统的、视觉的欣赏进入到如今以联结、交互、沉浸、虚拟等为特点的综合性体验中。主题“时间的狂喜”源自影像及数字技术掌控时间的特性,和这类新技术对人们认知上的颠覆。如策展人胡斌所言,新技术改变着人们对身心的理解,这如同17世纪意大利雕塑家贝尼尼的作品《圣特蕾莎的狂喜》中圣女在被代表上帝的神箭射中之后的初次感受一样,神秘而令人狂喜。

微信图片_20171128093816.jpg

逆光:双城取样
艺术家:陈丹笛子、冯火、邝镇禧、汤大尧、邓国骞、 黎卓华
展期:2017年11月26日至2018年2月25日
有空间(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南海意库2栋201)

策展人胡斌与武漠通过对历史线索的考察得出,文革时期的广东美术有别于全国流通的“红光亮”的艺术特色,而具有一种“逆光感”。在这场展览中,“逆光”指的是一种逆向的、区别于主流话语的模式,用以体现于艺术界“偏安一隅”的广东与香港两地的艺术家之创作的独特。

北京

1.jpg

一次别离
艺术家:陈可,董金玲,冯琳,胡尹萍,刘诗园,刘思麟,秦晋,沈莘,宋琨,谢其,杨圆圆,姚清妹,周洁,朱田
展期:2017年11月25日至2017年12月31日
地点:杨画廊(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中二街)

由朱朱策展的群展“一次别离”,借自伊朗导演阿斯哈·法哈蒂(Asghar Farhadi)同名电影,在此意指一次与自我的别离。展览希望探讨的主题,是生命个体以创造性的虚构方式成为他人,摆脱自我的唯一面相与限定性,从“他者”的视角进行自我反观,同时也是关于情感、伦理、个体身份、社会空间、历史语境、文化交融、形而上信仰及艺术边界的再思考。

2.jpg

画地为牢
艺术家:林辉华
展期:2017年11月25日至2018年1月6日
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D06&B01)

作为一名自1976年起就生活在罗马的马来西亚籍华裔艺术家,林辉华本身即是一个以多文化发展为主旨的故事。一直以来,由这一主旨叙事持续串联起的艺术创作,不断游走于东西方之间、传统与创新之间、艺术与生活之间。旅意四十余年,林辉华凭借双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激发的深层生命认知,跃升为艺术界中一名不可或缺的积极分子。

3.jpg

幽灵狗—平沙落雁
艺术家:奶粉zhou
展期:2017年11月25日至2018年1月10日
地点:Tabula Rasa画廊(北京朝阳区798艺术区706北三街)

在北京阴霾笼罩的下午,Tabula Rasa画廊变身成动感俱乐部,满是个人风格的涂鸦随处可见,作品细节与现场定制装置交相辉映。奶粉zhou在展厅设置三个DJ台,穿越时空将你带到不同时代的场景。黑胶唱片收藏被布置在展厅的一角,歌单列表随你选择。

4.jpg

流明矩阵:国际新媒体艺术展
展期:2017年11月25日至 2018年1月6日
地点:今日美术馆2号馆(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路32号)

在高科技展览横行的今天,在美术馆看一场VR展览似乎早已不是新鲜事。为来自英国的奖项,此次展览呈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二十余件数码影像作品、装置艺术品和VR作品,其中除了本次大奖的获奖作品外,还包括入围作品、历届特色作品及文艺复兴公司(Renaissance)带来的VR电影特别放映单元。

5.jpg

经验与贫乏
艺术家:王兵
展期:2017年11月18日至2017年12月31日
地点:魔金石空间(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东街)

作为中国大陆首屈一指的纪录电影导演与视觉艺术家,王兵在创作中一直致力于考察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复杂面目,深入探究人性与社会生存的边缘状态,并不断试图以影像的方式在过去与当下之间构建起某种直接的、严肃的经验活动。如今已有瑞士洛迦诺电影节金豹奖、荷兰Eye Art&Film大奖加持的他,此次在国内首次展览呈现了其影像作品《15小时》《方绣英》。

6.jpg

39号房间
艺术家:郑菁
展期:2017年11月5日至2018年1月7日
地点:墨方MOCUBE(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06北2街)

这是艺术家郑菁在驻留柏林里希特菲尔德监狱39号房间的57天时间里的创作。39号房间是长方形,长3.36米、宽2米,有扇生锈的铁窗,窗孔可以透光,开在高高的、需要举起手站在床上才能够着的地方。从那窗孔里透进来的一点天光,非常微弱,即使在中午时分,也是若有若无……都将在展厅里重现。

7.jpg

去碑营I:北平之春
艺术家:anusman王烁、邓大非、董鹤、姜琤、金景鸿、李天琦、刘健、马文婷、马延红、孟阳阳、祁磊、王云冲、肖答牛、肖江、许宏翔、于艾君、郑宏祥
展期:2017年11月5日至2017年12月15日
地点:应空间(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艺术村红一号院 A3)

应空间“去碑营”项目的第一回展,旨在对当下发生的绘画雕塑等传统媒介进行观察、研究和思考。“去碑营”项目将分4次展出完成,“北平之春”作为展览的第一部,用脚手架在空间搭建了层叠的观景视角,以一种不同于传统白盒子展示的方式,回望当下年轻艺术家的绘画创作状态,并且从绘画本身更强调作品本身的肌理处理方式的探讨。

8.jpg

我有水蛇腰
艺术家:曹雨
展期:2017年11月4日至2018年1月28日
地点:麦勒画廊(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东街D10)

尽管2016年刚刚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毕业,但曹雨的艺术生涯绝对算得上耀眼。一炮而红的毕业展作品,一年之内参展无数的履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首次个展,曹雨在《我有》这件作品中半真半假地讲起了自己的出身、学历、家庭及财产状况。而展览现场的动线设计,则让人真正得以进入这位女艺术家的世界。

9.jpg

飞鸟之影
艺术家:温一沛
展期:2017年10月13日至2017年12月13日
地点:Tong Gallery+Projects(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798中二街D06号)

在温一沛的展览现场,观众眼前的画作围绕一座发电站展开空间结构,艺术家将一次游览过程分解为一组视点、视域、视距不同的静态画面,就像从运动影像中的取帧,观众的注意力与脚步随着画作移动,借由不同的观展路径,构建出不同的时空结构。为此次展览而改造的展厅,亦为观者提供了观看的视角。

10.jpg

动物寓言集
艺术家:卡洛斯·加莱高亚
展期:2017年9月23日 - 2018年1月20日
地点:常青画廊(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大山子798艺术区)

卡洛斯·加莱高亚的创作常运用多学科来解决政治文化问题,常青画廊在北京空间推出古巴艺术家卡洛斯·加莱高亚全新大型个展,其主要创作议题是哈瓦那这座城市,创作媒介包括装置、影像、摄影、雕塑、立体书籍和绘画。呈现艺术家回归对城市发展、创造与解构二元论的兴趣而创作的多个系列作品,同时展开对于生态系统的形成,社会文明之间的碰撞以及物理结构问题的讨论。

上海

p47576264-1.jpg

蒙塔达斯录像作品展
艺术家:安东尼·蒙塔达斯
展期:2017年10月8日至2017年12月3日
地点:OCAT上海馆(上海市静安区文安路30号一层)

展览对艺术家安东尼·蒙塔达斯(Antoni Muntadas)的录像作品做出了一次历史回溯。上世纪70年代中,蒙塔达斯于纽约发起了一系列先锋性的调研和研究,旨在探索由录像艺术开启的新语言和传播系统。事实上,他的作品被认为是录像文化在当代艺术语境中获得肯定和独立地位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蒙塔达斯的录像作品,起源于他对录像作为媒介的探索,反映了他对社会、政治、文化和信息系统中的核心概念的审视。展览展出的一系列作品,体现了蒙塔达斯的思考脉络的根基,这些极具革新精神的作品,引入了媒体景观(media Landscape)、亚感官(sub-senses)、翻译(on translation)、恐惧的构建(the construction of fear)等概念——它们都是由艺术家本人创造或挪用的概念和方法。尽管此次展览中的作品没有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呈现,但我们仍可一睹艺术家自上世纪70年代,即录像艺术的兴起阶段到近期创作的大致面貌。

59a1221a24e50.jpg

宣言
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德
展期:2017年9月20日至2017年12月31日
地点:上海昊美术馆(上海市祖冲之路2277弄1号)

本次展览是德国艺术家朱利安·罗斯菲德自 2012 年以来在中国的第一次大型美术馆级别的个展,呈现了罗斯菲德过去12年创作中的重要作品。朱利安·罗斯菲德是一位德国艺术家和电影人,他以视觉丰富和精心编排的动态影像作品闻名于世。在展出的5件电影装置和21张摄影作品中,不久前创作且广为人知的作品《宣言》占据了展览的核心。《宣言》(2015)是一件13屏同步播放的电影装置作品(包括1场序幕与12个场景 )。朱利安·罗斯菲德以50多个 20 世纪里程碑式的宣言为蓝本,重新拼接出13段兼具戏剧冲击和文学之美的诗意独白。作品在向宣言的动人传统致敬的同时,对宣言本身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以及艺术家在当代社会中的身份提出了质疑。

微信图片_20171128104610.jpg

流动者会议
艺术家:Abraham Cruzvillegas,Bojan Djordjev, 冯火、Haig Aivazian,李消非、马永峰、Marta Popivoda、佩恩恩、Sam Hopkins、社会敏感性研发部、石青、赵川+陈建和、赵赵、郑波、纸老虎工作室、据称内装(Bojan Djordjev, Laura Kalauz, Maja Leo, Christopher Kriese, Lisa Schröter, Miriam Walther Kohn)
展期:2017年11月8日至2018年1月7日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本次展览将明当代美术馆内外空间视为一个持续在场而不稳定的生产、冲突、磋商、联动现场,邀请艺术家和公众进入其中。展览第一部分由占领美术馆户外空间的三个和流动性直接相关的项目组成,它们分别是“游击寄居症!” “稊派:亲缘” “据称内装”。展览第二部分由Abraham Cruzvillegas、Haig Aivazian、赵赵、Marta Popivoda和石青的项目组成。展览第三部分从 “社会敏感性研发部”开始,连接李消非“流水线项目”、佩恩恩的“赖克/LIKE”、Sam Hopkins和David Lalé的“广州来电”和纸老虎工作室的“500米”。展览同时思考展览本身及其发生场所——美术馆的功能。借由冯火小组的“冯火永远广告”(新委约作品),策展人和艺术家一起重新审视由展览文本发展而来的可疑的宣传信息、图像和体制化的展览设计。展览期间美术馆也将转化为一个日常生活场所。

Poster_1.jpg

暗喻会否成真?
艺术家:A.R.彭克
展期:2017年11月9日至2018年1月7日
地点: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600号)

A.R.彭克原名拉尔夫·温克勒(Ralf Winkler),德国战后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他在继承传统表现主义热爱原始艺术,着重精神体验,忽视客观形象的基础之上,结合符号学、控制论理论,深入发掘图像背后传达的精神意义,开创了独一无二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当代艺术家之一。这次展览以彭克早期纸上装置《Standart-模型(印记——新繁荣的典范)》为起点,整个展览不仅囊括了艺术家成熟时期的许多具有代表性的画作,而且还呈现了艺术家部分实验创作、装置、雕塑,甚至还包括表演录像和音乐唱片,从而使观众能较为立体地感受艺术家本人的精神特质。彭克笔下的符号、涂鸦、图腾等绘画元素,不仅是对视觉艺术的探索,而且也充满着艺术家对人类文明两面性与矛盾性的体察。展览中较为难得一见的是大型油画作品《纽约,纽约,纽约》,这件作品长910cm,高300cm,悬挂于展厅内犹如古代绘画卷轴一般,充满细节地描述了艺术家对纽约(或一切大都市)的双重感受。

Shanghai GalaxyII-KV.jpg

上海星空Ⅱ
艺术家:陈劭雄、陈维、胡介鸣、胡为一、胡昀、黄汉明(Ming Wong)、梁玥、梁铨、廖斐、林明弘(Michael Lin)、刘建华、刘任、刘毅、倪有鱼、鸟头、石青+激烈空间、苏畅、王欣、王兴伟、余友涵、张培力、周啸虎
展期:2017年11月10日至2018年2月11日
地点:余德耀美术馆(上海徐汇区丰谷路35号)

展览延续2015年由巫鸿策划的群展“天人之际II:上海星空”的概念,从美术馆自身及其所在地上海着眼出发,放眼全球,呈现上海当代艺术家或与上海这座城市有关的最新作品,不断发掘上海当代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以最即时、在地的姿态,持续更新当代艺术的丰富质感和吸引力。本次展览展出的大部分作品都创作于2016—2017年,媒材横跨绘画、装置、雕塑、摄影、录像、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内容则包含了四类与上海有关的当代艺术作品。第一类由在上海出生、成长、就学的艺术家们所创作;第二类作品的创作者或从外地移居到上海生活和工作,或目前参与着上海当代艺术的运作;第三类作品以上海的历史和现实为内容展开;第四类是根据余德耀美术馆的展览空间所创作和展现的 “特殊地点”作品。以上四种分类方式为展览限定了基本的框架和范围,但基于不同艺术家的个体经验、历史记忆、知识结构和文化背景,他们所创作的这些艺术作品或独树一帜,或遥相呼应,展现了上海丰富多元的艺术视角和文化生态,激发出无限想象力和可能性。

Poster.jpg

具象·抽象
艺术家:余友涵
展期:2017年11月10日至2018年1月15日
地点:香格纳画廊(上海市徐汇区西岸龙腾大道2555号10号楼)

此次展览为艺术家余友涵自2004年以来在香格纳画廊举行的最新个展。展览主要呈现了余友涵继2016年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回顾展之后的最新作品以及部分首次露面的早期作品。众所周知,余友涵的作品主要分为抽象、波普和风景三个系列,但其各个系列不仅在时间上相互穿插,在绘画语言上也存在着相互渗透。在艺术家看来,中国传统艺术和印象派艺术家塞尚的显著共同点是高度的概括性。概括即抽象,是对具象事物的主观提炼。在余友涵早期的创作中就显示出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之后抽象性就一直是贯穿其全部绘画作品的重要线索之一。进入70岁之后,一贯主张打破艺术狭隘的余友涵,画风继续演化。各种绘画语言混搭在一起,无论是厚重的历史元素还是轻快的动态人物都轻松地融入其具有抽象意味的画面。

微信图片_20171124194959.jpg

青策计划2017
展期:2017年11 月25日至2018年3月9日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1楼展厅)

第四届“青年策展人计划”三组获胜方案在历经四个月的调整和落地后,终于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上海斯沃琪和平饭店艺术中心正式拉开帷幕。展览“甜蜜的家”(莫万莉、邓圆也、林琳)借助平行并置的“规训之墙”及散布其中的“异形空间”限定展览路径,引导观众在对文献材料的阅读和对艺术作品的窥视中解构“家之甜蜜”的意象;展览“#标签”(冯立星、史纪、吴有)关注利用数字技术、逻辑和观念进行创作的作品,并将展厅转换为实时更新和存储的云空间,利用社交媒体上广泛使用的标签符号“#”重新思考艺术实践中美术馆和艺术家的身份,并邀请观众随时打破既定身份;展览“光源度假村”(冯安怡、吕斯乔)联手艺术家共同打造都市人渴望的世外桃源,为观众带来一场浸没式的疗愈体验,尝试借此透视心理治疗的另类策略和商业机制,反思当代生活中“治愈文化”的渗透,解析集体潜意识中对“感觉好些”的期望。

微信图片_20171124195008.jpg

天人之际
艺术家:蔡志松
展期:2017年11月26日至2018年1月4日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世博大道1929号)

2017年11月26日,“天人之际:蔡志松个展”将于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天人之际”语出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意思是探究天道与人事的联系、历史到现实的变化,形成自己的独家学说。蔡志松的雕塑艺术,从一开始就建立在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基础上。 本次展览将展出艺术家蔡志松9组18件作品,以及相关的影像和文献资料等。展览将囊括其雕塑作品的四个系列,包括蔡志松近年来最为重要的“故国系列” “玫瑰系列” “云系列”,以及2016-2017年新作“家园系列”。这些作品折射出蔡志松游走在天、人、古、今之间的艺术思维。用“天人之际”作为展览主题,揭示了作品背后的深刻寓意,使人联想到文化、自然、历史与现实等问题。

南京

展览海报.jpg

黑曜石
艺术家:曾根裕
展期:2017年11月12日至2018年3月31日
地点:四方当代美术馆(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珍七路9号)

曾根裕,国际著名日本当代艺术家,自1990年代以来便以自然及城市风景题材的雕塑作品闻名,与此同时,他的创作媒材也包括绘画、摄影、录像和表演。作为曾根裕近十年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次展览,本次展览可被视作从 2014 年至今艺术家与四方当代美术馆亲密合作的一个结晶。展览实际上源起自艺术家与美术馆在2014 年至2016 年间的合作项目《雪豹花园》,作为四方当代美术馆永久收藏系列的代表作品,这件由数万片、近100吨黑白两色大理石构成的大型雕塑作品,已横卧在四方当代美术馆西侧的草坪上,而“黑曜石”这一概念则来自曾根裕的三组全新系列大理石和陶瓷雕塑作品,它们分别是《黑曜石》《雪球》和《原木》。艺术家通过对象征人类社会起源的石料(被史前人类用作日常工具与武器)的刻画,意在强调这一原始质料与文明进程之间紧密的线索,主展厅因此被描绘成“石器时代最后一夜”的图景,形成一个对现代主义的精妙反讽。整个展览以“黑曜石”为标题也提示人们去注意艺术家本人对社会起源的质疑与追问。


编辑:张朝贝(北京) ;汤骁晖(上海);王丹艺(深圳)

回到首页 再看一篇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